今年MLB選秀,Jack Leiter以第二順位之姿被德州遊騎兵選中,完全不愧對其2021年以2.13的自責分率帶領Vanderbilt大學闖進大學世界大賽冠軍賽並獲得年度新人的成績,而這時鎂光燈也就聚焦在其父AI Leiter對其子的指導上,這位闖蕩大聯盟19年的明星職棒球員到底給予了他兒子Jack Leiter 哪些訓練、資源,才讓其以備受矚目之姿闖進棒球的最高殿堂 ? 我們也正好透過這次的案例探討,一窺青少年棒球訓練的藍圖。
一. 心理素質
AI Leiter原本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會因傷在27歲時便會告一段落,甚至想過要轉換跑道成為一位工程師,然而隨著他優化自己的心理素質,他開始在大聯盟獲得許多榮耀,這也使得他特別看重自己兒子Jack Leiter在心理素質的養成,除了在肉眼可見的地方貼滿勵志格言外,也將好友Harvey Dorfman撰寫的The Mental ABC’s of Pitching一書作為兒子的必讀書籍,這本書以英文26個字母為基礎,列出關鍵單字讓孩子在背單字的過程中也了解如何面對棒球場上的種種困難,舉例來說「A,Adjustment調整」:
「調整就是做出改變,並適應挑戰。而這個字在棒球場上,代表著你要針對『對手想要做的事情』、『不同於平常的人事物』、『應該修正的事項』做出覺察並合理且有邏輯地做出應對與改善。」
而Jack Leiter便會在睡前閱讀完老爸規定的章節,並在思考著如何應用這些知識與哲理到明日的練習與比賽中沉沉睡著,這也讓他醒來後已經對即將到來的挑戰有著充分的心理準備,並有品質地完成自己設定的訓練任務,而這個領先於同齡人的心理訓練,也讓他在比賽中頗有一種不以物喜且不以己悲之風範,彷若一位沉默的殺手 (Jack Leiter在投球時幾乎不會受外界干擾,彷若一座雕像,這也讓他成為國外的迷因素材)。
二. 動作機制
Jack Leiter並不是那種13、14歲時就能投135-140公里每小時球速的選手,並且因為體型瘦小在剛打棒球的時期多擔任二壘手的位置,雖然多少讓他有點鬱悶,但他爸爸把目標訂立的很清楚「當動作機制正確,球速就會降臨 ( when mechanic hit the glove and veloicity will come later)」,也因此養成了他在少年階段就對於自己身體機制有著絕佳的觀察能力,諸如「前導腳落地時過於軟弱,剎車機制不佳」、「支撐腳在跨步過程,會膝蓋外翻」,並且花費大量時間在後院與老爸琢磨著動作機制的調整。
透過努力,Jack Leiter改變了支撐腳外翻的動作機制 (上圖);並在大學時期擁有著絕佳的支撐腳機制 (下圖)。
科學研究也逐漸指出動作機制對於選手擁有健康的運動生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如Aguinaldo等運動科學家在2007年的研究中發現,在低層級的21位青少年選手身上,就有11位會在錯誤的時間點執行軀幹向本壘轉動的動作,這跟職業選手的動作是截然不同的,這可能會使其有較高肩肘受傷風險 (詳細內容可參考 「身為投手,你需要的不僅是肩髖分離角度」 一文)。也因此確保著自己身體能夠執行正確的機制,也促使了Jack Leiter成為了一位極具宰制力且身體健康的投手。
三. 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是確保自己能夠執行正確動作機制的關鍵,Jack Leiter特別感謝他在Vanderbilt大學的肌力與體能教練提供了絕佳的重量訓練計畫讓自己能夠應付高強度的投球動作,而他也從高中時期便開始執行重量訓練的課表,基於他知道自己支撐腳與前導腳動作機制上的缺點,他透過重量訓練提升自己下肢的肌力特質,確保下肢能夠執行好蓄力及剎車的機制;而對於上肢,他則認為無需特別提升上半身的肌肉量,因為諸如Jacob Degrom的身材也能投出超過100英里每小時的速球,無論觀點的正確與否,都可以看見這位年輕的選手對於身體素質的養成已反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
確保自己的身體素質跟的上技巧需求是青少年必經的學習路途,就像是F1賽車手不會開著一般轎車在賽車場上競賽一樣,一位好的投手也需要一副強壯的身體讓自己可以執行高強度技巧,並讓自己可以預防專項的受傷風險。而棒球選手所需要的身體素質並不像大眾在健身房的訓練目標一樣,若你喜愛棒球但還沒有執行過專業的身體素質檢測,敬請期待後續有關於專項肌力體能檢測的文章。
綜上,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透過Jack Leiter的成長經歷,我們得到了青少年棒球員應受的訓練面向的絕佳參考,包含心理、動作技術、身體素質,而詳細的執行細節仍需要各個專業相互扶持與協助,Basepara貝思沛拉棒球學校整合了技術教練、運科人員、體能教練與物理治療師的知識,也逐步深耕台灣的基層棒球,若你懷著棒球夢但卻不知道如何一步一腳印的執行訓練計畫,我們會是你絕佳的合作夥伴。
By Basepara貝思沛拉棒球學校 曾浩哲 運動表現教練